耻躬不逮 期于必济
人无志,非人也。但君子用心,所欲准行,自当量其善者,必拟议而后动。若志之所之,则口与心誓,守死无二,耻躬不逮,期于必济。若心疲体懈,或牵于外物,或累于内欲,不堪近患,不忍小情,则议于去就,则二心交争,或有中道而废,或有不成一等篑而败之。
——嵇康《家诫》
【译文】
人如果没有立志,不能算是“人”。品德高尚之人的心境,是想要做什么就一定要实现。当然要效法好的,须在认真思量议论后,再付诸实施。志向一旦确定,就要心口如一,不要更改。虽然目前自身力量达不到,只要志坚,将来在一定时期内必然成功。如果身心疲倦懈息,或因外物的牵挂,或受私欲的拖累;对小事和私情摆脱不开,就会考虑去做还是不做,心里引起矛盾,对立志要做的事,有的半途而废,有的功败垂成。
【注解】
拟:忖度、思量。《周易•系辞上》:“拟之而后言”。
誓:盟约、诺言。曹植《武帝诔》:“张陈背誓,徽帝虐民”。
躬:身体,引申为自身。《汉书•元帝纪》:“百姓愁苦,靡所错躬”。
逮:及、达到。《荀子•尧问》:“魏武侯谋事而当,群臣莫能逮”。
【评语】
认准目标,一往无前。庄子说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,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。”他告诚我们,每个人只能专攻一个目标,开拓一个领域,切不可漫无边际没有目标地求取知识。一个人须要根据国家需要,社会和科学发展,结合本人素质、特长、爱好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慎重考虑,确定明确的目标。目标既已选定,就要始终不渝,不能朝秦暮楚,见异思迁。更不必担心目标不能实现。荀子曾说:“ 水滴石穿,绳锯木断”,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”。认清目标,坚定意志,可以产生出一种使人成功的力量来,从那天起,他便是个新生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