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身清远 束修无玷
立身自当清远,若有烦辱,欲人之尽命,托身之请求,当谦言辞谢;某素不预此辈事,当相亮耳。若有怨急,心所不忍,可外违拒,密为济之;所以然者,上远宜适之几,中绝常人淫辈之求,下全束修无玷之称,此又秉志之一隅也。
——嵇康《家诫》
【译文】
立身处世,自然应当清高淡远,如果他人有繁重杂乱的事,想要人尽力,托人请求,都应该婉言辞谢。我平素从不参与他人的事,最好是互相能够取得谅解。如果事属紧急,心里不忍不帮,可表面上予以拒绝,暗地里帮助他。其所以如此,上者可以远离善恶是非之事,中者可以杜绝常人的求情,下者可以约束自己不使名声受到玷污,这也是立志的一个方面。
【注解】
立身:树立已身。《孝经•开宗明义》:“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”
烦辱:繁重杂乱。《周礼•秋官•司隶》“邦有祭祀,宾客,丧纪之事,则役其烦辱之事。”
亮:谅解,原应该。《诗•鄘风•柏舟》“母也天只,不亮人只。”
几:事务、政事,《尚书•皋陶谟》:“一日二日万几”。
束修:约束整饰。《后汉书•冯衍传》:“且大将军之事,岂得珪璧其行,束修其心而己哉?将定国家之大业,成天地之元功也。”
玷:玷污。王充《论衡•累害》:“以玷污言之,请受尘而白取垢”。
隅:方角。《论语•述而》:“举一隅,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这里引申为方面。
【评语】
立身处世追求清高淡远,是我国古代君子的一个目标。它代表一种境界,众多的诗词文章、书法、绘画中留下了它的痕迹。单纯或过分强调清高淡远会与其他做人的信念形成悖论,使人无所适从。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”更多的是非“穷”亦非"达”,怎么办?“谦言辞谢”、“相亮耳”、“密为济之”,如此为之,大则可以远离善恶是非之争,不使自己陷入无谓的烦恼之中,小则能免去琐事缠身,让自已集中精力做些大事,起码也有保证自己的名声,不为谋求他人之一时便宜而受到玷污,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,清淡之志,确实高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