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善自存 不善自省
见善,修然必以自存也;见不善,愀然必以自省也。善在身,介然必以自好也;不善在身,灾然必以自恶也。
——《荀子•修身》
【译文】
君子看见善的行为,是用严正的态度对待它,使善的意识能够存在于自己的思想中;看见不善的举动,就觉得非常的忧惧,并且要自己检查自己,看是否有此类的念头和行为。自己做了好事,不但更坚定了自己做好事的意志,而且感到非常的欢喜;如果自己做了不恰当的事情,就如同灾害在身一样,连自已都觉得十分憎恨和讨厌。
【注解】
修然:严正的样子。
愀然:忧惧的样子。
介然:耿介、坚贞、坚固的样子。
灾然:如同灾害在身的样子。
【评语】
去恶存善,抑恶扬善是古人修身的主要内容。见善自存,见不善自省;行善介然自好,行不善灾然自恶,是修身的主要方法之一。做到这一点的基本前提,就是内心深处必须有行善的指导思想,这种思想根源尽管在不同的时代是由不同的原因所引起的。但是,在真心向善这一点上却是相通的。佛教认为:“佛在心中、心即是佛”,尽管是唯心主义的观点,但它仍然强调人的外在行动要受内心深处思想的支配。当然,要解决好这个问题,还有个价直观念的取向,有些人认为行善做好事只是付出,而没有得到,岂不是吃亏了吗?有了这种指导思想,行善做好事就困难得多了。这种人,恰恰就忘了人的需求是多方位的,不仅有物质的,还有精神的,同时,作为与其它生物有区别的人,就在于不是只知道索取,且更重要的还要奉献。试想,如果我们的先辈们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的话,哪会有人类的产生吗?人类社会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吗?明白了这一点,就不会感到做好事是吃亏了,也就会主动去行善了。